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循序渐进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循序渐进推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葛红英(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八届“江苏九三论坛”论文)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这一背景下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应与时俱进,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机融合的建设模式,以点带面稳妥带动广大农村,创建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关键词]美丽乡村;探索与思考
 
当前,我省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阶段性成效,南京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镇江丹阳市后巷镇前巷村等43个村荣获2013年度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称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当前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美丽乡村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管护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我省大部分城市实行市(县)、镇、村三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机制,实际工作中市(县)财政先给予每个创建村的扶持资金和启动资金,远远少于建设投入,而镇村两级财力有限,多数村没有或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很大、欠债很多,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多为农村社区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和私人(企业)集资(或暂借款)等。在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无法弥补如此之大的缺口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建设资金无法兑现或者是减少兑现的情况,部分村镇的债务将给他们进一步的建设带来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已经基本建成的村来说,其资金难以得到持续的财政支撑,在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这也间接导致了部分美丽乡村建成不久就面目全非现象的发生。
  
(二)规划引领不足。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然而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乡村的规划不能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的美丽乡村前期规划编制中普遍存在着自上而下的编制方式,当地群众参与不充分,规划缺乏人文特色、乡土气息;二是乡村规划人员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情况,考虑问题欠周全,而参与审定的人员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走过场,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不够全面;三是上级领导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不同,在现场检查工作中会提出不同于规划的指导意见,造成规划与施工脱节,在具体实施中七改八调,既浪费了资金,又影响了进度。
  
(三)建设随意性很大。首先是认识不足。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就是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把参观或道路两旁的房屋墙壁刷一刷。第二是无序建设。部分乡村往往来一个项目盲目上一个,未能着眼长远、有序建设,以至出现刚硬化的路面,不久又敲掉,刚铺好的水管,用不了一年又被废弃,更有个别地方烂尾楼,村民无法入住,造成有限建设资金的浪费。第三是联系群众不够。村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有些地方忽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和村民“等靠要”现象。少数地方或个别领导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是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
   (四)
文化传承欠缺。一些村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民居文化由于人力、财力所限未能得以深入挖掘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利用,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各地的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建筑和园林风格上,未能结合本地本村实际来体现田园风貌、乡土特色,千村一貌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
后续管理脱节。由于责权不明晰,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一些地方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薄弱,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维护管理的情况,有的已经出现了损坏和荒芜的现象。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几点建议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为此,针以上问题,建议我省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政府主导,强力推进。1、加强组织领导。我省各地要专门成立由市(县)委书记任政委、市(县)长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建设指导、督查推进3个工作小组,统筹推进这项工作,持续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为环境整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2、深入发动。组织镇区党政负责人和镇村干部、群众代表赴浙江安吉、桐庐、南京、苏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经验,排差距,找不足,落实整治措施。督促各镇区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横幅等,广泛宣传环境整治工作,积极造浓整治氛围。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党员干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农户代表会议、签订整治承诺书等方式开展宣传发动,全面增强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实现 “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转变。3、政策激励。省市各地要出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使“中国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美可持久,形成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规程,并提炼成为我省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成果。4、完善机制。全面建立“现场观摩”、“行政问责”、“挂钩帮扶”、“结对共建”等工作制度,积极完善“每周督查通报、每旬观摩评比、季度小结扎账、年底总评奖惩”的督查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村干部年终“双考”,与村干部绩效奖金挂钩,有效推进美丽乡村管理常态化。
   
(二)因村制宜,科学定位。一是克服认识误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美好家园,是三农中国梦最本质的追寻,也是最温馨的篇章。美丽乡村的“美丽”具体包括: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既有自然层面的,又有社会层面的。为此,建设美丽乡村不是盖几栋房子、办几个会议、喊一喊口号就能够建成的,乡村建设者与使用者在打造时要面对的第一个课题是乡村的自我了解和选择做自己,要找到并确定自己的历史文化品位。其次是建设美丽乡村不能“一刀切”,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体现时代的气息和自身的特色。二是循序渐进规划建设。要按照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前瞻、适度超前地搞好全市域都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按照打造精品工程的理念,完善规划建设各项手续,量入为出,集中有限物力、人力、财力,坚持以统筹城乡试点村、积极性高的村、特色鲜明的村三先行原则,重点打造几个示范片区,形成一批风格迥异、别有韵味的乡村亮点,为其他各村树立标杆、样板,进而全面带动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保留村庄原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尊重自然,顺势而为,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让“山区看得见山、水乡望得见水、百姓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要保留乡村建筑自然质朴、简洁明了的风貌,运用自然和手工的装饰与点缀,如古戏台、红灯笼、农民画、玉米棒、红辣椒的点缀,可以带来一些迎宾的喜庆和乡土气息,铺金陈银、豪华气派、玻璃幕墙、罗马柱并不适合乡村。四是主打历史人文牌。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律,则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村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对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文化开展调查收集,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名人故居、手工工艺和传统村落文化、农耕文化、古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特色,增强农村发展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软实力,形成了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
   
(三)突出重点,坚持民生优先。1、突出抓好造林绿化。把造林绿化作为提升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本地植物、乡土文化、农家果蔬、季相分明”原则营造乡村园林,按照“主抓成片、突破村庄、提升道路、栽足四旁”的要求,持续加大村庄公共绿地、通村道路、河塘沟渠、农田林网及居民庭院绿化力度,确保每个村庄绿化扩量提档、上水平、有亮点。2、围绕民生办实事。进一步加强乡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建设过程动态质量管控,确保村民入住后舒心、放心和安心。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大对田园里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的村庄水环境。要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村民自治,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争创文明村民、争创和谐家庭、争创康居示范村”、“农村环境百日整治行动”等系列活动,引导村民转变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切实维护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果。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要加大农户帮扶力度,积极开展“牵手致富”、“三解三促一加强”、“民生直通车”等活动,帮扶困难群众,兴办民生实事,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土地及房产资源,促进环境提升。
   
(四)多元投入,注重资金保障。我省各地加大整治经费统筹力度,从争取省级补助、市(县)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集体投入、鼓励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等方面筹集资金,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一要政策扶持,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二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入美丽乡村建设。谋划好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可采取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目录,研究制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三要用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统筹安排好项目,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美丽乡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如根据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商住楼群,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也可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
   
(五)注重产业支撑,发展美丽乡村经济。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就可能“空壳化”。美丽乡村建设要落实在经济发展上,立足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把特色放大,让特色形成竞争优势。1、要围绕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2、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可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工业,并把生态建设、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自然山水、村庄田园和历史文化底蕴,以乡村特色餐厅、农田观光体验为特色的生态旅游特色村,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成为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27日. 
[2]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2013年5月5日.
    [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的通知,2013年11月13日.
[4]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
[5]2013春天里的美丽乡村——南京康居乡村特色游手册,2013年3月.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