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度规模经营――丹阳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调研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度规模经营——丹阳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调研
洪素娣 吴金书 谢金学 孙明珍 鲁海燕(九三学社丹阳委员会)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八届“江苏九三论坛”论文)
摘要:依据丹阳市丹阳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资料,对目前种粮大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新常态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粮食;规模经营;建议
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纵观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将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实践基础。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涉及种植、养殖业的多个领域,研究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尤为重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一直以来,中央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我国农业的头等重要位置,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保障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十分必要。目前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高于其它种养业,有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由于丹阳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板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也是长三角地区少有的粮食调出大县,研究新形势下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对全省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此,我们选择丹阳对全市的种粮大户采用面上统计、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对全市12个镇、区的规模经营户开展全面的统计,发放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5份,上门走访种粮大户52户。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丹阳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1、粮食规模经营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市有规模经营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农庭农场)1832户,经营面积18.93万亩,占全市种粮面积的35.65%。按照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面积和面积比例进行分档(图1)。
图1数据显示,从户数来看,种粮大户主要集中在30-199亩之间,户
数为1691户,占大户总数的92.3%;从经营面积看,主要集中在50-199亩之间,经营面积为116555.3亩,占种粮大户总面积的61.57%。
2、粮食规模经营耕地来源
通过对全市规模经营耕地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流转、托管、代耕代种及其他形式四类,具体分类见下表:
耕地来源类型
|
面积(亩)
|
所占比例%
|
流转面积
|
141964.3
|
74.99
|
托管面积
|
13838.6
|
7.31
|
代耕代种
|
2745.0
|
1.45
|
其他类型
|
30763.0
|
16.25
|
合计
|
189310.9
|
100
|
根据上表数据,规模经营面积来源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占大户总面积的74.99%。
3、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
从种粮大户的年龄来看,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分别点到种粮大户总数的12.6%、31.3%、42.6%、13.5%(图2)。从
、
文化程度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4%(图3)。由此看出,目前种粮大户总体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4、机械拥有情况
我市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户均拥有耕、种、收机械5.1台,其中拖拉机1.7台、插秧机1.4台、旋耕机拥1.1台,条播机和收割机拥有量分别为0.5和0.4台,户均拥有中大型植保机械2.2台。
5、粮食规模经营的经营情况
调查表明,2014年种粮大户小麦平均单产285公斤,水稻平均单产603公斤,小麦、稻谷平均收购价分别为2.1元、2.8元,全年亩总收入为2286.9元,总成本1781.3元(不计自己用工),每亩纯收益505.6元。从成本构成来看,农资成本占31.7%,土地租赁成本占31.2%,农机作业成本占19.2%,临时用工成本占14.2%(图4)。
二、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
1、生产设施不配套
虽然种粮大户拥有的农机具数量高于面上水平,但户与户之间差异较大,各种机械的配套程度也不高,难以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大户农户缺乏烘干设备和晒场。受调查户中,只有16.9%的种粮大户有烘干设备,5%种粮大户有小型晒场,所以大部分大户不能按时收割,只能等田间作物自然风干后直接收割销售,导致收获推迟,影响后茬作物适期播种和产量的提高,不利于全年粮食的高产高效。更为突出的是田间路沟渠等设施不配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部分河道、沟渠配套工程没有跟上去,有些排灌水渠长年淤积,已经不能发挥排水降渍的作用;有些田间机耕路破损严重,甚至无机耕路进出,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正常出入和作业。
2、土地流转不规范
从115户受访大户共承包土地37568亩,从村集体流转土地的占48.1%,而从农户处直接流转的占51.9%。表现为私下自行流转的多,所订合同也不规范,有些甚至是口头协议。因而在规模经营中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年限短而不稳,经营者投入积极性不高。流转土地中70%的承包期不超过5年,有的甚至一年一签,导致种粮大户只对当季生产进行投入,而对购买农机具、田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极少,产量的取得主要靠化肥、农药,田间管理粗放,土壤培肥不够。二是土地分散,管理难度大。种田大户普遍存在分户承包、田块分散的情况,呈碎片化分布,如有一大户承包510亩地,竟然分散在15个地方,很不利于人工管理、机械作业,增加了管理成本,机械作业的效率也不高,难以取得应有的规模效益。
3、技术应用不到位
种粮大户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大户占56.1%,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占69.6%,呈明显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水平低下。所以受传统农事观念影响较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对新品种、新技术往往持观望态度,等人家先应用成功了再跟着学,结果往往就又落后了。此外,我市种粮大户中有近60%为外省市人员承包种植,往往仍沿用当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所以在品种选择、机械配备,生产管理等环节不能及时跟上本地水平。如在品种利用上,75%的种粮大户种植品种比较单一,没有能够进行合理的搭配,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或暴发性病虫害,就有可能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抗灾避灾能力不强。
4、经营规模不合理
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一些种植大户片面认为种植面积越大,效益就越高,盲目增加承包面积,完全没有考虑实际承受能力,农忙季节机械、用工、生产必需配套设施无法跟上,农活与季节矛盾十分突出,只能拖延农时、延误季节,造成单位效益偏低,不利于规模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还有相当部分农户规模过小,全市50亩以下的规模经营大户占到26.0%,这些大户以家庭自行耕种为主,管理水平较高,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800元左右(未扣除自身用工费用),但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不足4万元,所以这部分大户很难稳定,现有的农机具不能发挥最大作用,也缺乏新添置农机具的积极性。
5、资金用工缺口大
种粮大户在缴完一定数量的承包费用后,往往手中结余资金较少,而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又需要较多的资金,使得资金较为紧缺,想购买大型农机具资金更为困难,而目前银行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少,民间借贷利息又高,影响了投入和产出水平。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特别是播种收获、施肥打药等关键时期,用工量大造成临时雇工困难,雇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而且所雇人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田间野外作业、劳动强度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基于对丹阳市典型调查分析后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在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一是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从合同签订到履行、从用途变更到纠纷处理、从土地征用到合同终止等都要制定详细的规则,确保流转合法合规,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协调和中介服务作用,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户签订委托书,授权委托村集体代理土地流转事宜,然后由村集体集中连片的发包给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经营者,提高土地流转效率。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制等新形式,合理优化配置土地使用,引导耕地集中连片、优化种植布局。三是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要对现有的规模经营承包合同进行梳理,建立承包费用的合理增长机制,规范承包大户享受政策优惠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可建立以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的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利益。四是要处理好土地流转纠纷。完善协商、调解、仲裁制度,保障流转双方的利益,维护土地流转经营规范和稳定。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目前规模经营者大多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状况,迫切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规模经营能人来从事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营的水平,真正实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的现代农业内涵。培养职业农民,要建立必要的认证制度和职业体系。在培育途径上,一方面,对现有的规模经营者要加大培养的力度,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引导广大农村青壮年,能安心、专心地搞农业,使他们觉得搞农业有出息、有奔头。在培养方式上,要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在培养政策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
3.把握适度经营规模
适度规模经营就是要实现人力、资本、土地与技术的动态合理匹配,使其发挥各自最大的生产潜力,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应注重“度”的把握。
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无法取得规模效益,经营者只能把它作为兼业来做,不能“以此为生”,其投入和经营水平都不会高;适度规模经营下限,应从保障规模经营者基本的经营收入,做到与外出打工收入相符,确保经营者能真正地把其当职业来做,也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来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即通过计算“外出打工收入/每亩平均纯收入=适度规模下限”,以我市为例,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为3.2万元左右,一年种植稻麦两熟的平均收益为505.6元(剔除自身用工工资),每个劳动力其适宜的规模经营下限为63.3亩,一般户均2个劳力,也即每户的经营规模下限以126.6亩为宜。
相反,生产经营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引起成本上升和收益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在规模经营上限确定上,除了从最高人均收入、最高劳动生产率与最高土地生产率等方面进行考量外,还应与劳动、机械、生产资料等投入相适应。据我市规模经营较好的大户来看,如果日常的农事管理(如施肥、防病治虫等)能在2-3天内完成,农忙季节时收获、播种等大型单项农事能在7天左右完成,说明其劳力、机械等配套是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从现有的一般规模经营户所拥有的机械、劳力来看,规模上限以300-500亩为宜。当然,随着劳动、机械以等投入的增加,经营规模也将增大。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支持和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形成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当前突出要在以下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经营规模适度、流转规范的大户,要在土地流转、购买农机具、烘干设施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适当提高补贴的标准;要积极整合相关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尤其是农田改造、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向规模经营户倾斜,着力改善规模经营的生产条件;二是提供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保障。凡流转期限5年以上、流转规范的要允许其在承担的土地中,按一定的比例建造农业生产必需的简易仓(机)库、管理用房、晒场等配套设施;三是加大金融和保险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为规模经营者购买大型农机具、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资金支持。要完善农业保险的机制,在加大政策性保险补贴的同时,要面向种粮大户提供专项保险险种,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积极受理灾后理赔,确保赔付能到大户手中。
5.强化农业社会服务
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开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规模经营的发展水平也是取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小而全,样样都得自己干;而规模经营后从耕作、播种、植保到收割,以及收割后的烘晒和粮食销售,都需要相应专业服务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可以说,规模经营催生了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助长了规模经营。要以专业化育秧为突破口,实行统一品种布局、统一供种、统一育供秧、统一栽插,扩大优良品种的普及率,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要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推进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机械化水平。要以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要以粮食销售为依托,建立为规模种植大户提供烘晒、销售和加工的服务组织,有效解决季节矛盾和销售难的问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更要建立以集上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专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推动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包祖达,丁杨东,等. 台州市椒江区种粮大户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10:390-393.
[2]郭斌. 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合理确定:一个文献的综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