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
也谈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
陈沛华
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不仅影响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政党制度、统一战线的巩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远的意义。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的培养选拔机制。
一、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必须体现各党派的自身特色
目前,我国具有合法身份的参政党共有8个,各自联系某一界别的群体(具体见附表1)。在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时,要充分考虑本界别的特点,把那些在本界别中突出的标杆性人物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提拔到相应的岗位,以发挥代表人物的示范作用,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如,社会各界主要是通过王选、闵乃本等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认识、了解了九三学社,九三学社也是通过他们增强了对全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并体现了党派的个性优势和社会价值。而其他如民盟、民建、民进、农工等民主党派,同样也在通过其优秀的代表性人物(如费孝通、孙起孟、叶圣陶、邓演达等),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党派魅力得以充分展示。所以,各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培养和选拔干部时必须顾及这些因素,为充分彰显自身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表1:中国八个民主党派的构成主体
名 称 构成主体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归国华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学者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医药卫生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高中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经济界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
九三学社 科技和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省籍人士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
二、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在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时,要做到程序与方法向执政党学习,政治标准向执政党靠拢,政治目标和方向与执政党一致,运行过程争取执政党支持。
无数事实证明,有了执政党的支持和共同培养,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才有良好的成长基础和发展前途。老一辈民主党派的中央领导无不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熏陶,他们是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大熔炉里,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们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选择了正确的政治道路。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民主党派主动争取执政党的支持,又培养了一大批如王选等爱国爱民,坚定不移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青年干部,他们带领新一代党派成员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民族的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在,大多数工作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人大、政协部门的领导,他们今天获得的成就,既是各民主党派自身培养的结果,更是执政党教育培养的结果。执政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使他们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了国家的许多政治活动,又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了各种管理工作,获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共各级党校的课堂,还为大家提供了与执政党党员干部平等的继续教育机会,为大家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三、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统一战线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论述不仅为中共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机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偏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必须有一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民主党派成员、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尤其是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和合作共事能力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鉴于上述需要,各民主党派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过程中,就要紧紧依靠执政党的领导,主动报计划、谈设想、求帮助;执政党对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要象对待自己的后备干部一样,倾注真诚、密切关注,将对其的培养纳入国家行政干部的综合培养计划之内,以确保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上形成执政党和参政党的互动协作、紧密配合的机制。
事实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早已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协作关系。中共中央2005年5号文件就对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配备党外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江苏省委还就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提出了“百千亿”工程的设想。在这些精神的指导下,一大批党外干部走上了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岗位,他们经过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上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据《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反映,2003年以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共有17.7万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人,常委50人;省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41人,常委462人;市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357人,常委2084人。截止2006年底,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2007年,陈竺、万钢分别任职卫生部部长、科技部部长。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还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767人担任政府参事。这些党外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别在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外交等领域和中国共产党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大略,政党的和谐关系以及统一战线的优越性在各党派的团结协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是统一战线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不单纯是各党派的家务事,也不是单纯依靠各党派自身的力量可以实现的;后备干部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民主党派的发展,也事关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事关社会的稳定。建立良好的培养选拔机制的首要目标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有利于建设和发展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尤其需要中共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