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
徐洁 (九三学社镇江市丹徒支社)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八届“江苏九三论坛”论文)
 
[摘要]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产学研脱节、产业链不健全,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激励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却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只有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全面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业科技 创新 农业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多元化推广格局,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区域范围内的适生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服务,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农业的整体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
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感到农业科技创新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产学研脱节,产业链不健全。目前,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本地的涉农高校院所在科研和推广上尚未达到应有的密切程度,尤其是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严重脱节,科技研究、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不足50%。
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与工业科技投入,各地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比例还很低,主要表现为经费缺乏、渠道单一和来源不稳等三个方面,而资金的缺失和不到位却使得农业科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得不到保证,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大打折扣。
三、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目前,还有不少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仍未建立起来,创新体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业知识产权所有人在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化比例偏低,队伍不稳。调查表明,近年来基层农技服务人员专业化比例仅在30—50%之间,混编混岗现象突出,农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待遇偏低、保障不力、队伍不稳的问题依然存在。

五、农业科技产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大部分农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大都还处在种养殖等一产上,基本上停留在“低、短、小”粗放式上,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技术和大型加工企业匮乏,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和专业销售市场不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只有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就此我们建议:
一、着眼长远,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一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让我们的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育种、无害化病虫害综合防治、产业化、标准化、有机食品的论证及市场化运作等,要和国际接轨,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二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与耕种情况,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三是建立以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为基础的作物增产理论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加强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发粮食生产新品种,构建技术应用新体系,建立技术新标准,加大示范应用力度。
二、搭建平台,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环境与资源、市场和消费监测预测,为推进农业精准化管理提供支持;二是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打造个性化、智能化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体系,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和服务功能健全的配送中心和科技型物流企业,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生产、精准监测控制、农产品药残快速诊断检测等关键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实现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查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障技术体系。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
三、整合载体,加快科技支农成果转化。一是整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围绕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牵头,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积极推动本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和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下力气求突破,倾力打造有本地特色的应时鲜果、水产养殖、粮油加工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特色产业板块,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四、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迫切需要科技人员到一线去,让农民直接受益,这就需要大胆制定激励政策,应本着“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原则,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最大可能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像赵亚夫式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民共同致富。三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形成一大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五、强化队伍,全面形成科技助农网络。一要进一步严把农技人员素质关。首先要通过考试考核,对确实不能胜任农技推广服务的人员,要尽快予以调整;对具备一定基础,但专业知识、技能有所欠缺的人员,要加快专门培训,使其尽快胜任工作,并要结合当前形势,不断开展农技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其次,对农技人员岗位的缺额,扩大选聘范围,不局限于本镇、本村,实行“逢进必考”,要特别注重把大学生村官选聘和村农技员选配结合起来。二要进一步落实农技人员相关待遇。公共财政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资金保障责任,彻底消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而开展农技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以及必要的办公设备所需资金也应纳入本地年度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并逐年有所增长。对于基层反映比较突出的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和聘用问题,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使职称评聘向基层倾斜,以充分调动镇、村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三要进一步深化农技人员管理考核。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的农技推广各项任务,建立农技人员绩效考核机制,要把政府、主管部门、农民的认可程度作为农技人员考核标准,每年度进行一次考核检查,并对绩效优秀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表现不够好的农技人员,以及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要进行批评、直至调离或辞退,切实做到奖罚分明,彻底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