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产学研融合发展 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

发布时间:2019-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产学研融合发展 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第九届江苏九三论坛论文)
 
摘要:如何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是国家级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关键。本文将从分析高校的优势入手,结合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就整合产学研资源、发挥专家团队的整体作用、建立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机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 合作机制 自主创新 特色园区
 
镇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将是一个在镇江发展史上、尤其是润州区发展史上的留下深刻印迹的日子。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准确定位“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科学规划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产业这一“一区一战略产业”的发展,将是润州区“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镇江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镇江船艇学院、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和金山职业技术学院7所高校。近几年来,驻镇高校发展态势强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服务社会能力方面,在省内处于较前位次。
1、突出的人才优势。目前,在镇高校专职教师近500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近20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00多人,特聘两院院士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近200人。
2、独特的学科优势。江苏大学的农业机械、流体力学、车辆工程、食品加工,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设计及自动化、焊接技术等专业水平在全国同等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镇江高专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全省高职院校7个品牌专业之一。尤其是江苏大学的流体力学、材料工程,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设计及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园区的发展战备密切相关。
3、较强的科研优势。驻镇高校有实力较强的科研开发队伍;有比较宽裕的科研经费;有众多的科研开发平台;获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江苏大学的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级重点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服务项目遍及全国。
4、广泛的人脉优势。驻镇高校“桃李满天下”,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不少在国家和省级机关部门、大型企业或科研院所担任要职;许多学子在海外留学、创业,有着广泛的海外关系。这些关系是推动镇江高新园区建设特色园区的潜在优势。
但是,受传统模式的限制,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不到位,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市包括润州区大多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签订技术合同,围绕某项技术、某项产品来进行,是一种短期、零散、随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本不能满足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而高校每年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更多的是为了争取经费和职称评定,很多科研成果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难以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合作,无法快速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产业规模。大多数中小企业却受制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在引进技术、转化成果方面缺乏“二次创新”能力,难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更不用说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围墙”,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机制了。结果导致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成果的转化率低;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产学研合作只是停留在条块的合作上,尤其是产业链性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明显不足;企业的合作意向不高,更没有做好长期合作的打算,合作成果难以实现。
新高园区的建设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撑,高新园区的发展需要创新体系的日益完善、创新人才的不断增多。只有进一步发挥驻镇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形成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搭建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等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合作培养高端人才,走出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才能使高新区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争取主动,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发挥园区在有效引导、整合产学研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1、着力建立高层次、制度化的驻镇高校与园区企业的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并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相关情况,聘请驻镇高校专家、教授担任政府的科技顾问,聘请高校研发人员到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校、园互动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园区的校企合作,形成牢固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圈。
2、着力建立有权威的统一协调机制,对重大课题和重要项目,园区要主动帮助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的高层沟通和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开展专家团队建设,创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互补模式,保障高校与园区之间合作的良性循环。
3、着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根据“一区一战略产业”及以后的发展要求,组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行应用性研究开发和科技企业孵化,并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在高校的对口专业、学院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对口专业的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基地,开展新品联合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学术交流等合作项目。园区完全可以与江苏大学流体机构中心、材料工程专业和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与焊接技术专业建立战备联盟,联合开发、研究在流体力学、新材料应用、船舶工程新技术、计算机在船舶工程上的应用、焊接新技术新问题的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4、着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搭建金融服务、各类人才、成果交易综合服务等平台,协助将高校师生研究的项目与企业成功对接,并集中有限资源,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力量,联合行业协会,面向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应用需求,在园区建立能够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园区和服务平台,尤其可以依托江苏科技大学建立船舶工程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江苏大学建立流体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和新材料应用服务平台或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以培育一批创新能力、规模与品牌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产学研融合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5、着力加强科技资金的使用管理,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重大成果转化、关键技术中间试验、工程化验证等投入。
二、畅通高校科研人员技术创新资源和企业生产科技需求信息,充分利用专家团队的整体优势为地方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积极组织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建设联合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企业向高校委派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培训、企业向高校租、借聘用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交流机制,破解企业人才短缺现象。
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经批准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且运行正常的设站单位,分别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企业在高校设立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奖学金的,给予企业人才培养计划所需资金和专业奖学金各一定比例的补贴。
鼓励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高校的科研人员到企业、科研院所任职和实践培训,也允许企业、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任职。鼓励驻镇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到园区创业。
充分发挥镇江大学科技园区的载体作用,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产业园。以最优惠条件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和高校各学科研究应用项目入园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校科技人才入园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创业;吸引国内科技人才及归国留学生入园创业。校地联手把大学科技园建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与辐射带动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科研教学的互利双赢。
引导高校和企业以多种形式,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对高校、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科研经费配套、工作条件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对高层次人才也可以探索人事关系放在高校,工作关系放在企业,享受校地双方人才政策的新模式。
利用驻镇高校的人脉优势,建立海外招才引智联系点,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镇江创新创业或到驻镇高校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给予特殊的政策激励,使镇江真正成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大舞台。并设立引进人才贡献奖,每年奖励在与园区及润州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在引进人才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园区应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明确政府在支持研发共性技术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开设企业自主创新诊断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服务,并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紧缺的状况,支持和鼓励企业聘请技术顾问,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就某些重大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引导企业开展联合开发、技术入股等方式破解技术难题。
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园区内的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高新技术领域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对联合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新增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从根本上强化企业产学研主体地位,拿出一定的奖励资金、资助经费,既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又关注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萌生和发展;全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共建符合园区产业发展的有产学研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既围绕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扶持,又注重激励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储备,并与高校、企业联合,把引导激励机制延伸到在校学生学分考核、创业者职称评聘环节。
四、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1、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加大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鼓励高校主动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坚持内引外联,以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利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向高校和科研单位聘请科研人员,每周到企业工作几天,或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帮助企业培养本地科研人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由随机性、短期性向依靠法律法规、自愿互利的长期合作转变,形成诚信务实、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地合作的永续发展。对校企合作项目,实行优先申报、优先推荐、优先立项,帮助获得省及省以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
3、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信贷资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种资金的支持。加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投入,制定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市场运作、突出重点、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导向作用。